北青网 - 权威媒体 白领门户
红人访第237期
红人访第237期

《太极》连映,戏骨梁家辉甘当绿叶。

中国国际军事科技探索社会参考消息观点交锋财经体育娱乐评论图片专题青年论坛YNET.com北青网首页
YNET.com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明星闪烁照燕山

2012/10/23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1 /1张)

  编者按

  北京电视剧走过了30年,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演员。他们塑造了大量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电视剧作品,也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荧幕形象,其中一些荧屏形象被称作难以逾越的角色。这些角色在见证他们的荣光与成长的同时,也走进了我们的心灵,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些角色及其创作者的心声。

  陈晓旭 永远的“林黛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1年前,一部传世经典的电视剧《红楼梦》让她站在了辉煌的起点,她饰演的林妹妹成为了众人心中磨灭不去的一缕幽香。陈晓旭,这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已经成为了“林黛玉”的代名词,她以天生的柔美演绎了一个名著经典人物,给一个时代留下了一段绝美的记忆。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拥有动静交融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林黛玉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神仙妹妹”,但她的“泪”总是不能断,好凄美的人儿!陈晓旭渴望演这个人物,也演神了这个人物。

  陈晓旭曾说,演林黛玉这个角色,她在外形与演技上可能并不拔尖,但在气质上是最贴合的。因为她早期的生活轨迹中竟都能找到种种相似的印证。陈晓旭12岁就开始读《红楼梦》,早年读古诗激发的想象力和放弃舞蹈后身体的静止,最终在这部著作中爆发了。她喜欢在日记中写诗,满纸悲天悯人,15岁开始发表诗文,虽没谈过恋爱,写的却全是情诗。3年后,陈晓旭成为了辽宁鞍山话剧团一个不起眼的小演员,没演过任何重要角色的她,毛遂自荐进入87版红楼梦剧组。当时导演说:“不能演林黛玉,还可以演晴雯或者惜春。”她说:“那我就回鞍山去,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她觉得她就是林黛玉!

  陈晓旭心中的黛玉,是一个真实的女人,敏感、多思、不谙世故。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使她对一切充满戒心,而孤傲的个性又使这种自卑上升为强烈的自尊。她很理解她。

  经过几轮筛选,在最后一轮定角面试时,陈晓旭着一袭蓝裙,以自己理解的黛玉面容出现在众人面前。陈晓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柳絮》,她83斤的瘦弱身材和几分病态和忧郁的脸,最终打动了王扶林导演,后来也打动了观众。王扶林导演后来曾说,选中陈晓旭是因为她诗人的气质与黛玉吻合。当时刚经过“文革”,一个小姑娘,读过《红楼梦》,还会写诗,是难得的人选。在来剧组前,陈晓旭已经熟读了两遍《红楼梦》,笔记也做了一大本。

  跌进红楼,一梦就是三年,陈晓旭用她的努力和天赋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剧中贾琏的扮演者高洪亮曾这样评价,陈晓旭根本没在演,因为她自己就是黛玉。不论言谈举止,还是走路轻飘飘、弱不禁风的感觉,以及她的清高与自闭,都是真情表达。而在观众心中,陈晓旭已然是“林妹妹”的化身,剧中的演绎和剧外的现实生活,都融成了一体,她已经不是演员,而是一个符号,一种形象——“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六小龄童 极品美猴王

  他演的孙猴儿无法超载!

  1988年春节,《西游记》在央视播出后便轰动海内外,至今已在央视及各地电视台播出二千多遍,创下中国电视剧收视率和重播率最高纪录,因前后17年(1982-1999)完成一部世界名著电视剧《西游记》,六小龄童成为中国影视界第一位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记录的人。由于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尽得神髓,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他将美猴王的机智诙谐、倔强顽强、不畏险阻的性格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而生于“猴王世家”的六小龄童,一家四代历经百年演一个孙悟空,几乎是一部中国猴戏的历史。

  六小龄童家有四代美猴王,是国内外公认的“猴王世家”。父亲章宗义因六岁学艺,得名“六龄童”,被誉为南猴王;二哥小六龄童三岁学艺,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被誉为中国最有名的戏曲小神童,只可惜16岁时因白血病去世。1993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和华华集团公司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连续剧《猴娃》是以他的身世为原型拍摄的,获第14届“飞天奖”及第12届“金鹰奖”最佳儿童连续剧奖。六小龄童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如果二哥健在,演《西游记》的就不是我,他肯定比我演得好。”

  起初,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并没有想让六小龄童演猴戏。他真正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二哥。六小龄童曾回忆当时和躺在病床上的二哥一段对话“我病了,就要死了。”“”什么是死了?“”“就是你再也见不到我了。”“那怎么才能见到你?”“当你演美猴王的时候就能见到我了。”六小龄童说,与哥哥的这段对话改变了他的命运,自此他开始苦练学艺,后来终于有了出演孙悟空的机会。

  六小龄童深知他饰演的孙悟空在观众中的影响力,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促使他开始致力于推广西游文化,以诠释《西游记》传达出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

  近年来,六小龄童奔波于国内外一百多所大学推广西游文化,在全国十八个省市的二百多所中小学进行公益讲演。他说:“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传承中国猴戏艺术,下半生则要更多地传承中国的猴文化、美猴王的精神。”《西游记》已在六小龄童身上打上了一生的烙印,每当他在演讲现场随着熟悉的旋律舞起金箍棒,喊出那一声“俺老孙去也”的时候,观众总是激动不已、甚至落泪,而他每次都感心潮澎湃。

  六小龄童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孙悟空”。 “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每个人都是西天取经路上的行者,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也许,推广西游文化,让更多人在对《西游记》的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是我要取的真经。”六小龄童说。

  斯琴高娃 俗衬“二愣妈”

  斯琴高娃演绎过的银屏形象不胜枚举,她演过孝庄太后、演过大宅门的二奶奶、演过武则天……在这些雍容华贵的角色堆中,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妇女形象特别突出,特别被业界认可——那就是二愣妈。

  短短6集的电视剧《党员二愣妈》充满了泥土的芳香。从那个一心为村民干实事,对腐败“得理不饶人”的二愣妈身上,观众更多看到了农村真实生活的美好。这部电视剧出品于1996年。

  原汁原味的方言、平平淡淡的表演、朴朴素素的风格,《党员二愣妈》虽是一部土得掉渣的农村题材作品,但拍得很美,给人以沉重中交织着欢欣、辛酸中透露着希望、凄惶中混合着温暖、苦涩中进发着哲理的各种美感。斯琴高娃饰演的党员二愣妈是位热心肠的村长,为了村里的脱贫和修缮校舍,她牺牲个人幸福,四处奔波呼号,常常是头上流着汗、鞋上沾着粪。虽然因文化浅而常干出些合情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事,但她身上依然折射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农村党员干部的朴实本色。

  为了饰演好这个略显“土俗”的人物,斯琴高娃当年曾下了不少工夫。首先从形象下手改变自己,点黑斑、赤褐色的肤色,均显现出风吹日晒的毛糙皱痕,其自然真实的造型感也与剧中土色的山岩峭壁、土色的黄河水、土色的丘陵、土色的农民群众融为一体。一个泼辣女性就这样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而斯琴高娃“天然去雕饰”般的表演风格更使二愣妈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用斯琴高娃的话说,表演这事儿,用太明白的道理也真是说不大清楚。“参加内蒙古歌舞团的十五年时间里,风餐露宿,到处演出,积累了各种生活体验。有很多表演的感觉,其实不知不觉,它就已经在心里形成了,也可以说是一点一点地潜移默化。”

  正是这种生活化的积累,让我们看到了二愣妈那痛苦却不绝望、悲切但无怨尤的言行,观众们从二愣妈的身上最直观地感受到对这个人物群体应负的使命和责任;也能接收到这个社会美好前景对我们的鼓舞和振奋。

  焦晃 戏如己命

  1999年伊始,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演员焦晃用他那近乎炉火纯青的表演,撑起了《雍正王朝》的半壁江山。

  剧中的康熙帝,突破了以往那种雍容华贵、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形象定势,以一种内敛而平和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让人第一眼便觉得乾清宫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上帝或天之子。而这种内敛与平和又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文化修养、运筹帷幄、文韬武略、睿智沉稳、宽容海涵。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雍正王朝》中的“康熙帝”,焦晃选择“外用儒术内用佛老”的气质造型来演绎一代圣君,给人的感觉既真实又超脱,既有度又大气,一位胸中时刻装着江山社稷又处处体恤世态人情的人间帝王形象跃然立于观众眼前。

  焦晃,长期耕耘在上海的话剧舞台上,因主演过多部莎士比亚名剧,而获得“莎剧王子”美称,他后来主演的许多话剧也都被视作经典,在话剧界享有极大的声誉。他曾这样说:“在这以前他所有的人生积累和艺术实践,仿佛都是为他今天演好康熙做准备的。”接下这个角色后,焦晃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康熙大帝”人物。他还以康熙的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康熙晚年病中的梦,宛如庄子梦蝶,不知蝴蝶是庄子,抑或庄子是蝴蝶。梦中的康熙看到自己在弹一把古琴。琴弦突然断了,他十分着急,等到他再睁开眼时,看见四阿哥即后来的雍正,头上冒着黄豆大的汗珠在吃力地修着那把琴,身边还站着康熙的孙子弘历。于是,康熙突然明白了,如果把国家比作一把古琴,那么刚正不阿励精图治的雍正是一个修琴的人,而孙子即后来的乾隆才是弹琴的人。

  焦晃渐渐地与他所崇敬的康熙心心相通,血脉合流。他说:“我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创造每一个角色,仿佛都是浇灌一棵正在成长的树,要调动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的每一个细胞,将所有关于人物的假定性的东西化为真实的感受,从而达到表演的沸点。”

  这位早已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转化为表演实践的艺术家俨然是众人崇拜的偶像。从焦晃身上,你能看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秉持的职业操守——敬业爱业乐业。说他是“戏痴”不夸张,他对演戏就如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他会为一个在剧场里边看戏边嗑瓜子的人大动肝火,甚至要为这个人退票钱,撵其走人。对他而言,不管是舞台还是拍摄现场,都是神圣的地方,不允许无关的干扰搅和演员全身心的投入,只因他爱戏,觉得戏比天大。他不是生为艺术的,可他将却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正如他所言,他已将自己的青春和激情都奉献给了演戏。

  肖雄 用眼神诠释《蹉跎岁月》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一支沉着的歌,一支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啊,憧憬和向往是那么多……”

  ——《一支难忘的歌》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相当轰动的知青题材电视剧《蹉跎岁月》,伴随着关牧村那首荡气回肠的插曲《一支难忘的歌》走进百姓的视野。更让人难忘的是在剧中扮演女主角杜建春的演员肖雄。之所以难忘,是她那双绝对与众不同的大眼睛,泉水般清澈,星星般明亮,闪烁着只有那个时代青年才有的理想主义光芒。她把一个天真烂漫、怀揣宏伟理想的女知青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代人——他们曾经狂热地信仰过、虔诚地崇拜过一个神圣的偶像;他们又曾经执着地追寻过一个美丽的梦境;他们还曾经为此而拼命地耕耘着一块无人耕耘过的土地。血液沸腾了、泪流尽了、喉咙喊哑了,当他们终于恢复了社会生活常态后,才发现皱纹已渐渐爬上了他们的额角。他们成熟了,再也没有了天真、幼稚的冲动;他们沉默了,在默默沉思中追溯着那逝去的青春。他们就是被称作“知识青年”的一代人,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取了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最深沉的思考。《蹉跎岁月》中以杜建春、柯碧舟为代表的一代“知青“在曲折的生命旅程中品尝到了这样一些滋味、这样一些道理——狂热是幼稚的,消沉是不可取的,思索是沉重的,奋斗才是有希望的。他们由狂热——消沉——思索——奋进的生活历程,也是一代“知青”共同的生活历程。这样一个漫长而沉重的过程,由肖雄和她的搭档们进行了纯真的演绎。

  相较于现如今众多的“知青”题材影视作品,《蹉跎岁月》显得风格清新、纯净、自然、淡雅,正如那个时代的记忆,永远地印刻在观众的心中。全剧重视心理表现,肖雄的表演为大家一致称道,她是通过“眼神”的多变来完成了“心理”的复杂活动。从刚刚下乡——被推荐上大学——遭受打击——与柯碧舟相恋,分别流露的是狂热、激动、兴奋、得意、优越、茫然、绝望、深沉、思索的神情。肖雄说:“虽然我自己没有下过乡,但与那些知青都置身于同一个时代,耳闻目睹过太多关于知青的事情。那种感觉,就像弥漫在四周的空气,我们的呼吸都是相同的。”

  喜欢上肖雄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她如菊花一样沉静,花香淡雅,从容不迫,从她身上总能读到一种与世无争的淡定。私下的她又时常透露出骨子里的豪爽和直率,当她看着你的时候,最摄人魂魄的还是她那双格外明亮的大眼睛,像月光下的深潭,晶莹动人,又仿佛孩童,那么单纯,那么安静,那么无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不假。

版权所有 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65901655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82615762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75京ICP证 090260号京新网备 2010009号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 090260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人才联系我们用户注册法律事务给网站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