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军事科技探索社会参考消息观点交锋财经体育娱乐评论图片专题青年论坛YNET.com北青网首页
YNET.com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尊师重教如何形成良性循环?

2011/09/11 04:16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尊师重教都会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在“教师节该怎么过”、“教师节要不要给老师送礼”、“教师节送礼物不如送理解”、“用高尚师德守护教师尊严”等舆论话题的背后,实际上凸显了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我们今天到底该如何尊师重教?在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里,教师应该享有什么样的职业定位和社会地位?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人将“天地君亲师”并列,足见教师在世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求以父亲之礼敬事教师,更是给尊师重教增添了浓厚的亲情色彩。犹太人说,“假如父亲和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当先保释教师”,较中国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境界似乎更进一步,这也是人称“世界上最聪明民族”的犹太人尊师重教的一个生动见证。重教自尊师始,尊师自敬师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过,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变化过程。有一段时间,国人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无限神圣化,为教师职业赋予了高不可攀的道德意义和巍峨宏大的政治意义,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传教士和圣徒一般的无私精神,必须具有清虚自守、安贫乐道、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情怀。毫无疑问,对不少教师而言,这都是一个可望更不可及的标准,假如一个教师能够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他基本上就该是圣人而不是凡人了。

  而曾几何时,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第九位,人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被扣上一顶“臭老九”的帽子,教师的地位可以说从神坛跌到了谷底。然而,那段不堪回首的非常岁月过去之后,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未能很快恢复到应有的水平。这其中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在一段时间里,国家未能严格执行《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真正落实“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这使得不少地方教师的收入和待遇,长期未能达到社会中等偏上的水平,即便仅就经济地位而言,教师也未能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过度市场化和“市场化变异”的趋势,一些教师也染上了收取学生钱财、利用职务便利从事有偿家教等不正之风,少数教师敷衍塞责、吃拿卡要甚至收受贿赂、师德败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令人不安的趋势和现象,既缘于一些教师有意无意放松了自我要求,丧失了应有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自甘与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同流合污,也说明社会公众普遍降低了对教师的道德期许,开始把教师职业视为与其他社会职业并无二致的普通职业,愿意用与其他职业人群“交易”时的一些常用手段,来与教师进行“交易”。随着这些“交易”行为日渐习以为常,不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被“去魅”、被消解,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教师职业的妖魔化描述和贬损化评价,长此以往,教师的职业形象恐将每况愈下,情形委实堪忧。

  有鉴于此,我们今天大兴尊师重教之风,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教师负有传授文化知识、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国民品格之天职,教师职业在“三百六十行”中理当成为一种特殊职业,国家、社会和公民理当对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水平和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理当在这些方面不懈追求,永不停息。教师不是“圣人”,但也不能是普通的“凡人”,如果一个社会对教师职业不再有高标准、严要求,如果世人都将教师视同于乡曲小子者流,以至于一些教师自己也松弛懈怠、自暴自弃,乃至斯文扫地亦不以为意,则不单单是教师职业的悲哀,也是社会和国家的悲哀。

  为了让教师成为非“凡”之人,让教师职业成为真正的“特殊职业”,国家应当继续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入手,努力形成一个“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抬高教师职业准入门槛——加快教师群体优胜劣汰——吸引优秀人才安心从教——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教师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良性循环,避免陷入“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低下——教师职业门槛低、从教者鱼龙混杂——教师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恶化——国家缺乏加大公共教育投入的动力和压力——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持续走低”的恶性循环。只有形成了上述良性循环,教师职业成为社会上广受尊崇的特殊职业,才能具有稳定、长效的保障。草重(北京 编辑)

  

  
热点图片
发表评论
   注册
  

版权所有 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65901655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82615762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75京ICP证 090260号京新网备 2010009号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 090260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人才联系我们用户注册法律事务给网站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