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 - 权威媒体 白领门户
专访:《正阳门下》
专访:《正阳门下》

导演刘家成:拍戏过程是回忆成长经历。

中国国际军事科技探索社会参考消息观点交锋财经体育娱乐评论图片专题青年论坛YNET.com北青网首页
YNET.com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太庙燎炉之谜

2013/08/21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作者:贾福林

 (1 /1张)

  ◎贾福林

  ◆太庙趣谈

  太庙西边的燎炉,过去一直被称作“黄砖”燎炉。1999年我在写太庙文物解说牌的时候,发现“黄砖”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所以没有沿用“黄砖”的说法,而是提出了“素白琉璃”的定义。但当时由于某种原因,在制成说明牌的时候,无法涂抹和修改,并没有采用这一定义。对此,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芥蒂。后来,我查阅了许多档案和历史资料,并亲自到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琉璃制品厂进行调查了解,终于找到了答案:太庙西侧明代燎炉的建筑构件,不是“黄砖”,而是素白琉璃。

  首先,在《元史·百官志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大都四窑场……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砖瓦,隶少府监,至元十三年置。”这段话的意思是:元代北京有四个窑场,有琉璃工匠和壮工三百多户,专门生产制造素白琉璃砖瓦,属于朝廷少府监管辖,设置于1276年。在这段官方的正史当中,不仅说明了元代北京琉璃瓦制造业的监制、规模和管辖关系,而且准确地使用了“素白琉璃砖瓦”的词汇。这强有力地说明,这一词汇是有历史来源和依据的,是一个标准的名称。

  其次,经过对琉璃瓦烧制材料的了解,可以找到更有力的实证。明代的《宛署杂记》记载:“对子槐山在县西五十里,山产甘子土,堪烧琉璃。”意思是说:在宛平县城往西50华里的地方,是对子槐山,山上出产甘子土(即坩子土),非常适宜烧造琉璃瓦。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坩子土,学名煤页岩,是煤层上面的一层还没有变质为煤的硬质黏土。京西盛产煤炭,同时不乏煤页岩。因此山上坩子土蕴含丰富,而且质量上乘。这是琉璃瓦生产的有利条件。

  制作琉璃瓦,要先把坩子土碾碎,反复过筛过箩,成为极细的粉末,然后和成软泥块,进行雕塑造型。坩子土是黑的,和成泥,变成凝重的黑色,雕塑造型后,进入窑中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以后,琉璃胎质变成白色,这就是素白琉璃。然后再施釉,第二次进窑烧制,由于使用不同的釉料,表面就变成黄、绿、蓝、紫、黑、褐等五颜六色,这就成为完成全部工序的成品琉璃瓦。所以,施釉则是琉璃瓦,不施釉就是素白琉璃。

  那么,太庙燎炉所使用的素白琉璃不就是半成品了吗?为什么要用半成品呢?

  有人说是建筑太庙的时候工匠疏忽大意,也有人说燎炉是后修的,那时候朝廷经济困难,没釉的便宜,所以凑合着用。这些都是传闻和笑谈,不足为证。真正的原因是建造太庙的时候故意而为之,是朝廷批准的,出于一种特殊的需要。

  原来,在太庙东配殿也有一个燎炉,这个燎炉是黄色琉璃瓦的。因为这边供奉的是王爷,而西配殿供奉的是大臣。大臣的级别要低于王爷,所以用琉璃瓦加以区分:王爷用黄琉璃瓦,大臣用素白琉璃瓦。由于素白琉璃瓦风吹日晒,年代久远,就变成了灰黄色,过去人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就俗称“黄砖”了。

  弄清了燎炉所用材料的身份,就别说是“砖”了,这样会大大地降低燎炉的政治身价。而素白琉璃虽然没有施釉,不会锃光瓦亮,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朴素之美,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挺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部损害,但主体良好,其朴素、其残缺,显示了更重要的审美价值。

  供图/贾福林

  (作者曾任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研究室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

  

  

  

版权所有 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65901655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82615762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75京ICP证 090260号京新网备 2010009号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 090260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人才联系我们用户注册法律事务给网站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