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9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零负团费模式异化的解决之道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公民旅游的兴起,零负团费模式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不断折磨着中国旅游者和社会舆论的“神经”。
从本质上来看,零负团费模式无非是一种商业模式,与直销在中国异化为传销类似,作为一种旅游商业模式的零负团费模式在中国也发生了严重异化,不仅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实际演变为对中国公民旅游消费能力的透支,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一部分旅游者尽管已经走在路上,但实际上并不具备某种旅游产品的消费能力。
其根源在于旅行社行业的残酷竞争与目前游客普遍贪图便宜的心理。尽管我国对旅行社行业实行特许经营许可制度,但旅行社行业门槛偏低、竞争形势严酷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生存与扩大市场份额,旅行社行业纷纷采用零负团费模式来扩大组团量。其一,旅行社抓住不少游客贪小便宜、过分注重价格比较的心理,投其所好以越来越低的直观价格吸引游客报名;其二,游客出门都有带不少现金的习惯,旅行社与导游总有办法把游客的钱“忽悠”出来;其三,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之一,大多数外出旅游的人都有购买纪念品的需求;其四,中低素质导游队伍的过剩导致相当多的导游沦为导游队伍中的“农民工”,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惜冲击道德与职业底线。这四项因素构成了零负团费模式可以大行其道的现实基础。
根据观察分析,报名低价团的游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实际知情但贪图便宜的人,他们知道低价团必然要购物,但是抱着别人买、自己可以不买的侥幸心理参加这种低价团;另一类属于对旅游市场不熟悉、不知情的人,却往往追求市场的最低报价,不知道里面的猫腻有多少。
这么多年来,零负团费这种模式能够生存下来,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只要不欺骗、不欺诈、没有强制交易,没有假冒伪劣,这种模式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在部分地区也曾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强制交易、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的猖獗,这种模式就成了负面的象征,沦为一种陷阱式的销售。零负团费的根源并不是制度问题,而是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从而导致了恶性竞争。因此,在积重难返、严重异化的当下,重拳出击,立法禁止零负团费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也必须看到,零负团费模式的异化带来恶果,旅行社及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固然首当其冲,旅游者其实也难辞其咎。如果没有旅游消费者的成熟与消费理念的提升,中国游客旅游质量的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宰客才是问题。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最终决定的,只要知情、自愿,就无所谓宰客。要想破解旅游质量不高、旅游体验不好的困局,甚至《旅游法》有关禁止零负团费模式的条款能否真正落实而免于落空,与中国游客消费理念的成熟息息相关。
首先,引导游客走出对低价的痴迷。高价未必是好货,便宜通常是陷阱。让警惕“陷阱”而不是痴迷追逐“低价”成为一种本能。
其次,在国内旅游尝试推行旅游小费。旅游小费在国内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它的实施还需要一些条件,旅游服务和价格是否透明规范、旅游薪酬体系是否健全、游客是否认同三大问题都很关键。小费需要制度化,需要立法或政府层面明确给予小费制度一个合法地位,彰显政府对其的理解与支持。“小费文化”同时需要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小费制度是一个可以完善导游收入模式、改善导游服务水平,并已被国际经验验证的路径。国内旅游市场顺应这个潮流也是大势所趋。
再次,鼓励旅游消费向品牌集中。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品牌对产品与服务的识别显得更为重要。品牌是提升行业集中度、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旅游消费向品牌集中,有利于形成正向、良性的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形成对有质量与品牌追求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正向激励。
文/刘思敏
(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
把“美丽中国”转化为生产力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游、出境游持续增长,全国旅游总收入约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在“三公”经费压缩背景下,国内游、出境游依然畅旺,表明普通大众正在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中坚力量。
有三大因素促进了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是居民收入与福利待遇的普遍提高和改善,为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条件;二是国内老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三是中国政府的重视。我国第一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都强调了普通公民的旅游休闲福利。
旅游业在国际上早就被称之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业是一个后期运作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的一种新兴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市场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爆发,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当前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和“保就业”压力并存。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已融入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中,全世界已进入“旅游时代”,中国也将加入这个行列。
目前全国有24个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这意味着旅游产业占当地GDP比重将有所上升。旅游业能带动大量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酒店等。以北京为例,北京已经公布19个旅游功能区建设方案,总共涉及4000多亿的投资。在内需方面,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在推动传统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扩大消费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涉及吃住行娱等多个环节,拥有内需强劲的拉动能力。预计到2015年,旅游可为民航、铁路、公路和水运等交通业带来6700亿元收入,为餐饮业带来约1万亿元收入。
在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急升之下,中央将经济增长新亮点瞄准了服务业。李克强总理日前表示,现在中国的许多工业产品是供应充足的,而且在一些领域中国工业的产能还出现严重过剩的现象,但服务业的许多领域,却是有着供不应求的现象。中国要增加宏观经济的有效供给,释放服务业消费的潜力是稳增长的重大举措。所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改善服务消费的环境,培育服务消费的热点,可以实现既推动就业,又可以保持持续经济增长,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总之,旅游能够真真切切地把前期投资转化为产品供给公众消费,这为经济提供了成长动力,有利化解环境和经济的短期矛盾。旅游广阔的前景和重要位置决定其是“美丽中国”转化成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文/周子勋(资深财经评论员)
“一日游”
的尴尬谁来管
北京的“一日游”可谓险象环生。7月4日被曝光的一个北京“一日游”旅游团导游持刀骂游客视频引发热议。“一日游”宰客、欺客现象层出不穷,这一问题由来已久,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治理措施,下了很大的力气,但时好时坏。
“一日游”问题的存在至少反映出这样几个现实。首先是市场需求极大。到北京旅游是不少人一生的梦想,而对外国人来说,不到北京就等于没到中国。一个拥有2000万常住人口和数以百万计流动人口的超大都市,其旅游需求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是“一日游”这个产品非常受欢迎,这是一个在最短时间内能游览到著名景区的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第三是全国人民对首都的期望值很高,总觉得北京的“天下”应该“无贼”。有人说,外地人和外国人是“非法一日游”的最大受害者,其实细想起来,最大的受害者是北京,这不仅仅是损害了北京的旅游形象,还损害了北京人的形象,甚至还会有损于中国旅游的形象。
为了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依法治理打击不法分子,如果仅仅靠有限的政府资源来做“猫捉老鼠”的游戏,恐怕难以奏效,历史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一日游”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并非是旅游行业所独有的,它是整个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很多问题并非源于旅游系统之中,仅仅依靠行业自律也不能解决。为此,要解决“一日游”活动中的弊端,不妨换一个思路,采取“疏堵并进、以疏为主”的战略,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和发挥政府政策资源优势上多下工夫。
旅游乱象之所以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需求大造成的供给不足。虽然目前以不同方式开展“一日游”的合法经营企业不少,但是由于组织经营方式等多种原因,所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由于服务体系的布局和信息不畅等方面的缺陷,消费者难以方便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正是这些不能得到满足的需求,为非法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实际上,在国外很多城市,尤其是欧美等旅游发达城市,一个非常成功的做法就是对“一日游”采取直接经营或特许经营。最为典型的是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开设专营的“城市观光车”,实行固定票价和标准服务,在固定的线路上运营、在规定的期限内游客可以随时上下,还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和资源的特点,开辟出多条主题线路,运营时间与服务方式根据季节而调整。而对离市区较远的特殊旅游线路,则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政府制定严格的经营条件,使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能够得到合适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一般来说,城市观光车的运营带有明显的公益性,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同时,也会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使之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从北京目前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的努力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了很大改进,标准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并未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而在推动“一日游”实行专营来扩大供给方面缺乏尝试。在打击、治理等“堵”的方面花费了很大精力,但在扩大公共服务的“疏”上显得乏力。酝酿了多年的城市旅游观光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远远没有成为北京“一日游”的主力军,而在利用专线旅游特许经营权的政府资源上显得有些缩手缩脚。据此,建议有关部门对现有“一日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再做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努力打造出一个可以让国民放心的“一日游”品牌。对于那些违法欺客宰客的行径,应当充分发挥法律手段,让敢于以身试法的单位和个人,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 文/张广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始人)
版权所有 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65901655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82615762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75京ICP证 090260号京新网备 201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