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 - 权威媒体 白领门户
专访潘玮柏:
专访潘玮柏:

35岁退休,告别前会想好退路!

中国国际军事科技探索社会参考消息观点交锋财经体育娱乐评论图片专题青年论坛YNET.com北青网首页
YNET.com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曾仕强走读大中原

2013/06/03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作者:李俊兰

与易友交谈:“象由心生,象随心变” 与易友交谈:“象由心生,象随心变”(1 /5张)

  初夏的中原大地,柳绿槐香,新蝉初唱,万物蓬勃生机。

  一支五十多人的团队,自豫东南周口市淮阳太昊陵集结,而后北上鹿邑老子故里,途经嵩山少林寺,最后抵达豫西北“门户”灵宝市函谷关。这一路,拜谒“人祖”伏羲,祭祀“道祖”老子,“浴佛”释迦牟尼,行程约1200公里。

  这是一次文化之旅,亦是一次寻根之旅,还是一次朝拜之旅。那散落于中原大地的人文胜迹有如一颗颗明珠,于历史深处散发出宝气珠光;而人祖、道祖、佛祖殿堂前那婷婷袅袅的香火,带来的是一种绵延千年的感动。

  其实,更重要的,这是一次易学之旅。

  五十多位“易友”,追随曾仕强教授而来。曾教授因在《百家讲坛》讲授《易经的奥秘》,而广为人知。

  来大陆讲学二十年,因不遗余力地宣讲、传播《易经》智慧,而被称为“为往圣继绝学”。

  2012年夏,他被鹿邑县人民政府聘为“老子故里形象大使”。

  此次,他在淮阳伏羲氏终老之地讲授《“一画开天”对中国人的影响》;在老子著述“五千言”的函谷关下,逐章讲解《道德经》的文约意丰……

  跟随78岁的曾仕强教授,走读这土地丰饶、历史厚重的大中原,喧嚣可以远人,心境由之澄明。

  走读纪事

  泪洒淮阳 “ 我是河南人!”

  讲台上,一句“我是河南人”,立即引爆台下一千多名观众的情绪,掌声、欢呼声从会场的角角落落汇聚而来,又撞窗破门弥散开去。

  最初以为,那不过是曾仕强教授一句因时应景之言,是演讲者惯用的“套近”招数。

  师范出身、多年任职大学校长的曾仕强教授是个极富演讲经验的人,且听——我们中华民族是讲‘根’的民族,而淮阳就是我们中国人‘根’的所在。”

  语言风趣,性情幽默,观众席上不时笑语喧哗,可是说着说着,这位“七八叟”,竟在台上哽咽、落泪……

  那一晚,河南“易友”任朋、蒋少华尽地主之谊,邀请来自天南地北的易友们欢聚,酒杯端起,说起曾教授台上落泪一幕,众人不禁五味杂陈。有人唏嘘,有人落泪,有人自责:是我们这些当学生的“不争气”,徒让一把年纪的老师,一掬清泪。

  大家讨论:老师的“泪点”在哪里?是讲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一步一回头的思乡之情吗?还是说到他自己少小离开福建、漂泊海外的情景?

  “我是河南人!从小我最喜欢吃外婆烧的饭菜,来到河南,才发现河南菜和我外婆烧的菜是一样的味道。”

  他回忆幼时在漳州,家族墓碑上镌刻的字迹,有“来自河南”的字样,作为客家子孙的他“感觉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时决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来到河南,还在这里讲课,根本做梦都想不到!”

  来河南,于他,有着双重的“寻根”意义。

  到过甘肃天水伏羲庙,去过陕北拜谒黄帝陵,曾教授说:“中国的江河是从西向东流的,中华文化也是从大西北开始的。”“随缘”使他循着中华文化的根脉,来到河南这祖居之地。

  大含细入 “你祈愿,神听天看”

  太昊陵人祖殿前,曾教授与夫人刘君政分别拈香三柱,先面向南天躬身致意,右转身,再向伏羲像三鞠躬,将三炷香供奉于香炉上,最后双手再行揖拜之礼。

  礼毕,他向众人示范“揖拜”动作:左手外,右手内,两手中“空”。他强调:“手心贴在一起是出家人,这是规矩,不能乱来。”

  他说,敬香三柱亦有顺序:先中,再右,然后左。尤其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殿宇,先中位敬道祖,右东敬孔圣,左西敬佛陀,“有人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形式,那是不对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祭祀是古代最重要的礼仪,礼制是有内涵的。”

  他在殿堂前开讲:祭拜时,我们为什么首先要面向南天致意?这是因为,祭拜神灵时大家都会默默地祈福发愿,你的祈愿、你所发出的念想,首先要得到老天的许可,老天许可了神灵才会保佑你;老天不答应,你把头磕破也没有用。这就是孔子说的“获罪于天,神无所祷”。

  他的结论是: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正心正念”。

  揖礼的细节,会被十根手指记忆;而“人生在世,正心正念”的言语,则将你的灵魂牵往高处。

  千古一人 函谷关讲经论道

  5月19日,千古雄关披红挂彩,穿越千年的山风,轻拂关楼上的彩旗;亘古不变的阳光,为讲台上篆书《道德经》的巨型扇面,镀上一层金色。

  楼墙上“函谷关”三个字厚重古朴,满头华发的曾仕强教授却神情潇洒,他讲道:披一身紫气自洛阳东来,“倒骑青牛”的老子心情复杂,这是因为离故乡越来越远。到函谷关口,领头的尹喜盛情相待,要老子“留些东西”,“要写就写千古不变的道理”,于是煌煌五千言,实际就写一个字:道。

  曾教授的“断句”独出机杼:道可,道非,常道,他认为这才符合《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函谷关兼容并包,关内有“三教合一”的大道院,曾教授告与众人:道家教我们保身,儒家教我们治国,释家教我们乐活。老子推崇“大道至简”,而《易经》的思维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合理,即儒家的“中庸”。只有河南人最懂其中深意,开口闭口一个字:中!

  两千人的笑声在高天流云间飘荡,地面上最忙碌的,是《百家讲坛》的一队录制人马。

  一路问答

  有感河南

  问:那天您在讲台上落泪,易友中有几位男士也当场掉泪了。后来大家还讨论:到底是哪个环节触动您的泪点了?

  曾:真正的原因,是讲到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却不好好珍惜,还怀疑这、怀疑那。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文化也就算了,是祖宗不争气,可是我们的祖先这么伟大、这样了不起!我在国外读过书,大可满口讲西方的东西,可是我没有,因为珍贵我们的文化。有人居然人在福中不知福,说到这里很心酸。

  问:这是您来大陆以后第一次落泪吗?除了这次,还掉过眼泪吗?

  曾:上一次,是20年前,回大陆第一次见到黄河时,心情非常复杂,那是母亲河嘛!那次,心也很酸。

  问:您是一个修炼得很敏感的人,您与河南又有特殊的渊源。您第一次来河南时,是什么感受?

  曾:第一次的情感最浓厚,感觉很温暖,不会嫌这嫌那的,不管好坏,是自己的家嘛!慢慢平静下来,会有一些要求,认为应该改善,只要看到,我会讲出来,不是只说好话,这样关系才会长久。

  问:淮阳是个神奇的地方,伏羲当年率部落自天水一路东行,最后选择这里定都并成为他的终老之地。淮阳周围没有山,却有万亩龙湖, 以伏羲画八卦的慧眼,看中的一定是风水宝地吧?

  曾:当然!我们的先人“逐水草而居”,哪里水好、方便农耕,就在哪里安居。我们常讲风水,风水就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样解释就比较科学。伏羲、黄帝包括尧舜禹,他们都是神人合一的,比人高一等,比我们看得高、看得远。所以孔子说“畏圣人之言”。

  问:可是有一个问题,时至今日淮阳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怎么解释呢?

  曾:这很简单,龙脉也有发、有不发的。按《易经》的道理,不可能条条龙脉都发,历史上你发过了就会轮到其他龙脉发,譬如附近还有开封、许昌,风水轮流转嘛!

  “时也命也”

  问:一年前,您被鹿邑县任命为老子故里形象大使,这是怎样一个因缘?

  曾:鹿邑县很想把老子文化弘扬出去,当地很多人都能背诵老子的《道德经》,问我能不能过去讲一次?我把时间安排出来就去了。

  问:如果换个角度看,您一个台湾人担任老子故里形象大使,会不会有点那个?

  曾:不会,大家知道我回大陆20年来,全心做的一件事,就是中华文化。当地提出请我担任老子故里形象大使,我一句话就承诺了。为老子弘扬道,有什么不好?!只要是正统的事,我都乐意去做。

  问:当时您在老君台前的专场演讲,旅游卫视播出后,据说带动了当地的旅游观光经济?

  曾:是的,相隔不到一年,这次再来我看到无论市容、还是人的表现,都比一年前好很多。鹿邑县长朱良才,对弘扬老子文化很热诚,很用心在做。

  问:这次在著名的函谷关演讲,从场地布置、听众规模,还有央视《百家讲坛》现场录制,您都是“千古第一人”,连同担任老子故里形象大使这件事,您自己怎么看?

  曾:一切都是“时”的问题,就是孔子讲的“时也,命也”。“时”没到,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开创不出来;“时”到了,好像大家有默契,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就表示此时此地有这种必要和需求。没有这种需求,靠政府下令,台下人会坐在那里睡觉。

  问:“时”来了,怎么偏偏是您?

  曾: 那是有相当道理的。我从五六岁开始就被训练上台演讲,第一次上讲台把大家笑死,人家根本看不到人,只好站到讲台前面来。我不是天生会演讲的,站到这样大的讲台上,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靠十年功。

  问:五六岁开始上讲台,那您有七十年功力了。在函谷关这样一个大道场演讲,您感觉如何?

  曾:我不感觉是在台上,如果感觉在台上就麻烦了,你会坐立不安,会注意这个担心那个。我在台上讲,像跟大家聊天一样,你要与讲台合二为一才行,与周围的大山合为一体。

  古人讲天地造化,今天的情形不是我刻意追求的,实际上也是“求不得”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我平日里讲的,是各种因素自然孕育的结果。

  关于《易经》

  问:跟随您学习《易经》,感觉那就是中国古代的相对论,不过比爱因斯坦早了几千年。

  曾:比他的相对论更高明。

  问:高明在哪儿?

  曾:举个例子来说,爱因斯坦晚年很后悔,说下辈子宁愿当拧螺丝钉的工人,后悔发明了原子弹,这说明他还没到《易经》的高度。到达《易经》的高度,真正的相对论者,你不会后悔,那么重大的事情,你算一卦就知道了。

  问:很多人学《易经》,感觉很难,问您怎样快速入门?

  曾:起码要看六遍。人的心理作用很大,你认为难,它就难。还有人说,这么难的经为什么叫“易经”?应该叫“难经”嘛。

  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是,钻研《易经》之前先看孔子的《易传》。传统的中国大门都是两扇,“阴阳”就是进入《易经》的两扇门。

  问:这次路途中、大巴车上,我们有幸先睹您讲授的台湾版《曾国藩》,大家喜欢看。之前还从没有人用《易经》的方式来解读曾国藩的一生;也没有谁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来讲授、普及《易经》知识,所以很期盼,不知您的《曾国藩》什么时候能跟内地观众见面?

  曾:这需要与台湾的相关出版单位合作,将其中的一些闽南语做技术处理,应该不会很难。

  问: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您自己的。您把《易经》的道理讲得如此精彩,可是您自己遇到纠结、困惑的问题时,您怎样运用《易经》来开解,让自己敞亮起来?

  曾:碰到大的问题我还会占卦,因为有些事情不方便跟人家问,或者人家不方便答复你,占卦可以多一个指引。我占卦就像跟自己对谈一样,但是你不要随便卜卦,首先要心正。

  小问题,我自己可以调整、消化掉。

  易学群落

  学易之家

  走读大中原,老姚一家三口全来了。

  他和太太自成都而来,远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也被他“征召入伍”。

  他是在磨难、纠结中邂逅曾仕强教授的,也由此与《易经》结缘。

  儿子脸上的疤痕就曾经是他最大的心结。

  儿子两岁多时,聪明、懂事,这对于因种种社会问题而抑郁不快的他,是个莫大的安慰。不料有一天,祸从天降。

  家里正在施工,工人在铁桶里熬制沥青,儿子远远地在一边玩耍。“我把儿子喊过来,就在这时,身旁的沥青桶突然发生爆炸”,滚热的沥青喷洒到儿子头上,撕心裂肺的哭喊中,儿子的脑袋就像黑包公……

  医院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一道红色疤痕还是留在儿子的脸颊上。夫妇俩哭干了眼泪,“看到那么小的孩子受罪,觉得太对不起他了!”自责、后悔、想不通:“我没做过坏事呀,为什么倒霉的事儿,总让我遇上?!”

  再加上其他一些问题的困扰,老姚的心情坏到极点,三十多岁的人竟一把长髯垂到胸前。太太说:“很多人都怕他,不敢跟他说话。”他自己也郁闷、无解,在与一位高僧交谈后,竟产生抛下妻儿“出家”的念头。

  “39岁那年,我遇到曾教授,老师的教诲,使我的命运发生改变。”那次,曾仕强教授去成都讲学,“大胡子”老姚上前求教,曾教授几句话点醒这位“方脑壳”固执人:“强调‘我没有错啊,我是对的呀!’没有用!易经的思维是:平衡阴阳,合理才有用。”

  自那以后,他开始潜心攻读《易经》,剪去那把大胡子,重新有了“心气儿”。

  曾教授常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今的老姚脸上常带笑意,夫妻和睦,儿子考上北京的名牌大学。在父亲影响下,小姚也学习、探究《易经》的道理和思维方式,参加中原行活动不过几天时间,他感觉自己成长了:“《易经》教给我们理性思考,同时它的卦爻部分,还可以成为一个工具,自己经历浅,但是有收获。”

  少小易友

  在这五十多人的易友队伍中,有两位“90后”和一位“00后”。22岁的扬扬,便是一位“喝洋墨水”的年轻易友。

  应该说,她是“奉父命”,踏上大中原旅途的。

  队伍集结时,她放假从美国回到家中还不到48小时,“时差都没有倒过来,就随队伍出发了。”见到曾仕强教授,她陈述缘由:“是我父亲特别喜欢您的著作和讲课光盘,不仅推荐给我看,还当作礼物送给我们家里所有的下一辈人。这次中原行报名时,我还在美国俄亥俄州呢,父亲就给我报上名了。”扬扬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就是希望我不要丢下中国文化这门课程,要我记住自己的根。”

  扬扬父亲的行为,只能用一句话解释:爱女心切。

  喊扬扬“大姐姐”的小胖,2005年出生,只有8岁。此次跟随妈妈任鹏从上海飞来,手中一个iPad,游戏打得风生水起、心无旁骛。

  可是奇怪,每每听曾教授讲座,这个好动的8岁男孩,却能安静下来,聚精会神。那天在大巴车上,听大家讨论《易经》、易理和卦爻,他突然发问:“除了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连山易》和《归藏易》到什么地方去了?”

  当时很多人的反应,就一个字:“晕”。那些“段位低”的根本不懂他的问题是啥意思,连忙向“高段位”的朱东方老师请教,朱老师告:“大家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当时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统称三易。不过,连山易、归藏易失传了。”

  此后,小胖妈任鹏就总被人提问:“你儿子怎么懂那么多呀?”任鹏大大咧咧:“曾教授在电视上讲《易经》,我听的时候他在旁边也跟着听。小孩子,记忆力好。”

  从那以后,小胖不叫小胖了,很多人见到他都直呼其姓:“蒋老师!”

  “易经救了我!”

  那天,人称“陈董”的陈建陆百无聊赖地走在深圳大街上,如果细看:一脑门儿官司。受金融危机冲击,他投资的项目严重亏损,祸不单行,又遇一把大火,前后损失上千万元,“那时整夜睡不着觉,寻死的心都有。”

  “为什么我就那么倒霉呢?”他想不明白,想去求个签或者买本算命的书,街头碰巧看到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录制的光盘《易经的奥秘》,买回去一看,从“一阴一阳”讲起,一下子就入迷了。“听曾教授讲易经道理,我反思自己的投资项目,发现一开头就做乱了,很多事都做错了。”他摘掉自己办公室门上“董事长”的牌子;企业标志也重新设计,因为那标志“不合阴阳五行”……

  他搜集曾仕强教授的著作,还按照书页上“读者热线”的号码,将电话打到北京,得知曾教授将到北京讲课的信息,他订机票专程飞来,“和曾教授握了手,还买回一口袋书籍和光盘”。他说,如今这些书籍和光盘让家里三代人受益:79岁的老父亲和8岁的儿子,都是“易友”。

  “以前我根本不相信别人讲的那些道理,谁讲都不相信!”现在,却能服膺《易经》、追随曾教授中原行,他说:“这是一种缘分,是《易经》救了我。”

  “易学”博大

  性情活泼的温顺峰是广州顺峰门窗公司总经理,上下班由司机接送,40分钟车程刚好是一节讲座的时间。他说,曾教授的讲课光盘,就是这样听下来的。“曾教授讲到中国人骨子里去了”,他的感觉是:听得进、学得懂、用得上。

  主编曾仕强易友官网的朱东方老师,研究《易经》多年,颇有造诣。他解释:《易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有“形而上”的哲学即义理部分,又有具体的推演方法即六十四卦。伏羲画八卦时,还没有文字,他观物取象,抽象出“阴”和“阳”这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阴阳交合,演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成为易的起源。周文王则在囚禁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推演出六十四卦,可以模拟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各种关系,完成《周易》。

  老子和孔子都是《周易》传人,老子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出世”的方式,成为道家鼻祖;孔子则以“入世”的态度探索社会、人性问题,成为儒家至圣。

  他认为,曾仕强教授融贯东西,主张义理与象数的“道器合一”,强调 “入世”的担当,讲授娓娓道来,贴近生活,被大众广泛认可接受。

  经销医疗设备的任朋,已将曾教授的著述读了几十遍。这个5岁男孩的父亲,担忧独生子女的娇惯问题:“中华文化重在一个‘孝’字,可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六个大人伺候一个小孩,围绕一个孩子转,实际上这对孩子‘有损’,因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本版摄影/李俊兰

1 2 3 4 5下一页

版权所有 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65901655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82615762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8275京ICP证 090260号京新网备 2010009号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 090260号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人才联系我们用户注册法律事务给网站挑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