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soviet
在尼泊尔旅游很便宜,这固然是由于那里低廉的物价,很大程度上也要归结于门票上的节省,因为尼泊尔大部分的景点是不用买门票的,即使是被很多人视为“摇钱树”的世界遗产。
所谓不用买票,并不是说尼泊尔的景点都没有门票,而是大部分都不强制性购票,只要游客想“逃”,都是可以“逃”掉的。
在加德满都谷地,有多处景点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而这些景点都是免费向尼泊尔国民开放的——所以你会在加都杜巴看到众多摆摊的小贩,在巴克塔普尔的老城区看到围坐聊天的居民,在帕述帕提那看到在圣河里嬉戏的孩童,在昌古纳拉扬看到在门廊里静静地做针线活的老妇人,“世界遗产”这个名号并未阻挡尼泊尔民众在这些地方继续生活、祈祷。
对于外国游客,这些景点也只收取少量象征性的门票,与国内那些“世界遗产”高得令人咋舌的门票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只要你不主动去售票窗口购票,并不会有人主动追上来强制你购票。在售票处旁边,往往会立着一块说明牌,开头写着一行大字“Thank you for buying tickets”,下面详细介绍出售门票所得的收入会用于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修缮,衷心感谢您对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云云。既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也没有“你必须买”的命令,更没有罚款等等的恐吓,通篇文字流露出一种谦恭。
尼泊尔的世界遗产中,没有高大的护栏,也没有“No photo”、“No touch”这样的禁止性标语,游客与遗产并非一种类似博物馆文物那样参观与被参观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的体验关系。在参观昌古纳拉扬的时候,正好赶上下大雨,我就在神庙的门廊里躲雨,看着雨滴打在湿婆的神像上,附近农人家的猫在旁边来回踱步,恍惚间竟分辨不出孰今孰昔了。
相比国内世界遗产的高门票、严管理,尼泊尔对待世界遗产的这种态度,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上的差异,即世界遗产并不是当地政府甚至某些团体、个人用来牟利的工具,而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产,应该由全体民众共同享有。“世界遗产”一旦脱离它周边的文化土壤,与民众隔绝开来,即使保护得再好,也已经丧失灵魂了。前一阵子西湖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杭州市政府承诺继续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但愿能坚持下去才好。更希望有一天中国为数众多的世界遗产,都能够免费向国民开放,让世界遗产真正变为全民的共同财产。